死亡教育亦是生命教育

尚观培训网
更多

位置:尚观培训网 > 尚观培训网>教育>

死亡教育亦是生命教育

来源:搜狐教育

2019-07-31 08:36:14

进入 >

写这篇文章前跟不少人聊了聊,问他们从小到大对死亡的理解认知是怎样获得的?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或是借由身边的亲人或是朋友、朋友的亲人,因他们的离去而逐渐理解死亡的奥义;或是通过《入殓师》、《寻梦环游记》等影视剧或文学作品;或是从小就住在医院附近,小区租房看病的人来来去去,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见惯了生离死别;或是因为心爱宠物的离去……

极少有人回答,是来自于父母或是其他人的言谈教育。

在中国,对于死亡,我们一向都是这般讳莫如深。

01

“重生避死”的中国式死亡教育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性和死亡都是禁忌话题。对于“死亡”,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琐碎如房间号、楼层,都会有意识地避开数字4,更别提当孩子对此发问时,多数也只会无奈地摇摇头,告诉孩子“你长大就明白了”,就此仓皇结束话题。这种传统文化的浸透,让死亡与教育的绝缘成了理所当然。

多数人对死亡的认知,是借由身边人的去世才慢慢理解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著名影视演员高亚麟在谈及父母与子女时曾提道,父母是挡在子女与死亡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的时候,身为子女会觉得自己始终是个孩子,父母在就有安全感。一旦有一天这堵墙没了,身为子女的我们就会直面死亡。

中国人习惯对死亡避而不谈,因此当死亡来临时多数都毫无准备,便也谈不上理性面对。轻则,选择逃避对待、情绪崩溃,重则,陷入长期无法修复的伤痛。有调查显示,在丧亲的人当中,有超过82%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正常生活,症状包括失眠、健康受损,更有甚者还生出了轻生的念头。“人在离世后究竟是入天堂还是下地狱,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再也不会回来了,”这句话说出来仿佛轻而易举,却是无数生者必须却始终难以面对的现实。

他人的死亡尚且无法接受,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似乎对自己的生死也未能够完全做到清楚的感知。通过国内官方渠道,我们未能够找到自杀率相关的数据,因此我们只能参考国际卫生组织在这方面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80万人自杀身亡,每年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许多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9%。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年龄组中第二大死亡原因,并且在一般人群中,自杀未遂是最大的自杀风险因素。

面对他人还有自己的死亡,面对生命,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态度?阴阳相隔的人生,究竟该如何继续?这是国人普遍缺失的一堂课。

02

死亡教育亦是生命教育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他指出,死亡教育可以从逆向方式阐述生死关系,加深对自身生命价值的领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更加珍惜生命,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

在西方,“死亡学”在20世纪初就已产生并得到发展,随着美国对死亡学研究的深入,相关教育从起步走向普及,“死亡教育”也得以进入学校成为必修课程。紧随其后的日本、英国等国家,也已经陆续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为了更好地推进死亡教育发展,普遍建立起良性的生死观,各国还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和研究机构,并编写了一系列教材,保障从小学到大学以及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都能够正确合理地开展死亡教育课程。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目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树立科学的生死观,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人生。围绕这两个目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了不同死亡教育内容。

从死亡反观生命的意义层面来看,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密不可分。有专家指出,死亡作为生命历程的终点,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对应着生,生老病死放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课题。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寿命延长,步入“漫长”的老年阶段如何对待衰老,如何“向死而生”开启第二人生,如何进行临终关怀,这些理念的教育,都是中国教育亟待补齐的短板。

03

好故事,值得一个好的结尾

生命如同上演一段故事,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过程固然重要,但终归需迎来一个完整的结局。

当我们的亲人罹患不治之症生命垂危时,是劝说其依赖医疗技术忍受极端痛苦来延长生命,还是接受生命有限世事无常而专注当下的生活,又或是,选择安乐死呢?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患者自己所做出的决定,但基于中国对死亡的一贯认知,这种临终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生者的心理负担和道德绑架。

我们倡导死亡教育的开展,更多还是基于现实的需要。由上述的例子延展开来,对于那些患有绝症已确认无法救治的患者,现代医学多倡导“不刻意延长生命,也不加速死亡”的理念。然而始终有不少家属迫于担负不孝骂名的压力,或是无法坦然面对亲人的死亡,穷尽所有方法,耗掉毕生积蓄来延长病人的生命,让病人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离开人世,生者人财皆两空,都只为了保住一个无谓的虚名。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现实中,有不少病人因无法忍受痛苦或是为了减轻生者的经济负担而选择自杀,给生者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直面死亡,方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太多的悲剧足以说明科学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但眼下在国内,死亡教育仍处于萌芽阶段,最大的阻力莫过于传统文化中的“重生避死”观念,使得死亡教育的开展缺乏广泛的支持,在实施推广上困难重重。

面对死亡,我们可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这是每个年龄阶段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价值取向的问题。生命殊途同归,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而它的广泛普及与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在与传统文化真正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实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死亡教育亦是生命教育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教育栏目查看

  • 热点
  • 娱乐
  • 科技